首页 > > 群英荟萃合集

第184章 朱熹(3/5)

目录

二、朱熹的主要思想

(一)教育思想主张明确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在于 “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 “圣人”。他将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视为统一过程的两个阶段,有着明确的任务划分。小学阶段的 “教事”,注重伦理道德规范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学习,通过尽可能具体明确、生动直观形象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打好做圣贤的坯模。大学阶段的任务是 “教理”,主要是读书穷理,强调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在教育原则与方法方面,居敬穷理要求读书时精神专一,以恭敬之心穷究事理;学思力行强调既要学习思考,又要付诸实践;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循序渐进则包含读书按次序、根据实际安排读书计划、扎实打好基础等三个意思。例如,朱熹将个人受教育的阶段分为童蒙、小学、大学,就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客观唯心主义鲜明

朱熹认为 “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性即理”,人有 “天地之性” 与 “气质之性”。“天地之性” 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 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他提出 “存天理,去人欲”,认为气质中最不利于 “天理” 显现的就是 “欲”,所以要通过道德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去除人欲,回归天理。在认识论上,朱熹强调 “读书穷理”,但在一定程度上只重视知而不重视行。他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在人先,世间万物产生之前,先有一个 “理” 存在,理即是 “太极”,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外化或表现。这种观点体现了鲜明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为 “理念”,认为只有 “理念” 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 “理念” 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朱熹的 “理” 与柏拉图的 “理念” 有相似之处,都将一种抽象的、先验的精神存在视为世界的本原。

三、朱熹的着作成就

朱熹的着述涵盖多个领域,成就斐然。在教育方面,其着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童蒙须知》为儿童启蒙教育提供了规范,详细阐述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礼仪和行为准则。从穿衣吃饭到言行举止,都有具体的教导,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奠定了基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万朽之源 重返无限流后我又封神了 被诬陷逐出师门,反手让你全宗立坟 开局诛杀小魅魔,加点满级伏魔掌 透视:从捡漏开始暴富 重生综武:开局占山为王当山贼 天物觉醒:我能刻印一切 神豪:国民老公从恋综开始 网游:武林巅峰之路 俯首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