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11(3/5)
人们将不足年限的人参移植到大树下培植,数年后再挖出。
长此以往,这种更省时省力的人参种植方式开始受到追捧,在民间兴起。
1982年,吉林一些人参种植区推出参业生产承包制模式,把参地承包给村民,但需保证一定的产量。
四年后,艳丽的父母承包了人参种植地。
三年后,出现种参高峰后的第一个产参高峰,年产量达到三年前的30多倍。
产量达到高峰,但市场消费还局限于制药企业,市场明显供过于求。
那个时候,艳丽的父亲正在乐滋滋地估量着自家的收成,想着能够大赚一笔。
不多久,村里人就发现了异样,往年人参还没采摘就来蹲守的收购商们此时却不见踪影。
“不光是一个村,全县都没人来收人参了。”
往年熙熙攘攘的村子一下子冷清起来,参农们个个愁眉不展。
这时参农们才慌张起来,到处打听哪有买人参的。
到了9月,人参开始大量积压。
尽管最后来了一批收购商,但给出的价格却让参农们大跌眼镜。
以往每斤30元左右的人参已经低至每斤10元。
到去年,人参价格更是一路狂跌至每斤4元。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