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教育改革(二)(3/5)
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朱棣设定了严格的年龄限制,童生们必须在十四岁之前取得童生资格,否则便失去了继续攻读秀才功名的机会。而秀才功名,更是需要在二十二岁之前取得,否则便与仕途无缘。这样的规定,既是对年轻士子们才华的考验,也是对他们勤奋与毅力的磨砺。
但科举之路并非只有一条。取得秀才功名后,士子们有三种途径可以选择。一是参加每年举行的县府吏员招考,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按名次分配至各个岗位,为国家效力。二是进入朝廷的国有集团任职,虽然可能是在边远区域,如国有粮店、边疆开发集团以及建设集团等,但这也是一条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道路。三是选择成为一名教书先生,既可以进入官学书院,享受朝廷的俸禄,也可以自己创办私塾,民办官助,虽然朝廷只负责俸禄,不干涉其他事务,但这也给了士子们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在乡村,这样的教书先生更是备受尊敬,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更高功名的大门。
而秀才之后的举人,更是前途无量。他们可以参加考试,进入大学深造,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务和专业进行进修。毕业后,他们可以直接分配至省州府衙以及各机构上班,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更有佼佼者,能够参加殿试,进入中央朝廷,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这场科举改革,不仅让大明帝国的人才选拔机制更加完善,也让每一个有志于仕途的士子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在朱棣的谋划下,大明帝国的科举之路,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