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变化(3/5)
当然,中国名义上只是买它来“训练”,所以数量不能多其实也没有多余的钱来大量买这种成品的,中国需要的是开拓眼界、积攒经验。
正史上德国本来采用柴油机作为它的动力系统,无奈当时技术不成熟而采用两台蒸汽轮机,导致这种设计极为浪费空间。因为中国武汉造船厂的大型柴油机的研制有望不久后完成,因此在合约里说明给中国建造的那艘将用中国动力。
除了武器之外,军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动力了。连几千吨舰壳都造不出来的中国人,竟然要用自己的动力系统,这不是开玩笑吧?如果不成功,难道要让这种几千吨的大铁疙瘩在大海上用风帆吗?
所以不但英美日等传统海洋大国抱着看笑话的心思,就是合作的德方也有很多人质疑。为了中德友好的大局,德国船厂还特意多订购了一套动力系统,以防止中国的军舰出现无法动弹的情景。
不想在这级军舰的建造过程中,当德国碰到动力问题后反而借鉴了中国大型船用柴油机的技术,从而使这一级军舰的诞生相当成功,并反哺了中国同行。
后来此案例也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
在潜艇的发展上值得大书特书,由于中国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在德国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协助下,迅速地抬升了一个大台阶。
从蓄电池到发动机、到柴油机、到声纳,无一不精益求精,为此还拓宽了中国的工业门类,热力学和机构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人该是对英法列强有多大的怨气呢?
中国人如痴如醉地学习德国技术,利用这难得的时机,他们不但基本建成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也从这些严谨的德国技师和军官身上学到了纪律、敬业和一丝不苟,还有为国的奉献精神。
张汉卿偶尔也会做些贡献,为了增加潜艇的续航能力和相对安全地补充电力,他提出了潜艇携带再生药板和安装呼吸管的办法,这是后世的一个小方法。
再生药板好理解:通过携带的过氧化钠,与潜艇舱中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人体需要的氧气。虽然这个时代的条件有限,这味儿可能不太好,但是足可以让一百人的艇员呼吸90天,还不够牛叉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