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玉米(2/5)
有着成熟玉米乙醇生产体系经验的瑞恩却不这么想。玉米的酒精产率要是只有这个水平根本不配称为工业体系下最主要的乙醇原料,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但是无论如何再延长发酵时间,这一批原料看起来都不能再进一步发酵了。本着不浪费的精神,瑞恩到底还是把它混在了普通的麦芽酒浆里一起蒸馏。结果这一批次的蒸馏原液沸腾温度高、出产物速度快,收集到的酒精浓度只有67。
瑞恩深究了许久,却误打误撞发现了他们之前忽视的问题。玉米胚芽的脂肪含量原高于麦芽,油脂在发酵液的上表面形成了一层油膜,阻止了发酵气体的排出。最终溶液中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抑制了酵母菌的代谢和繁殖,导致了发酵的“失败”。而同样的原因,导致了蒸馏母液里的气泡无法顺利从表面逸出,液体处在过热状态,当油面的平衡被打破的瞬间就出现了爆沸——最终影响了蒸馏酒出品的质量。
油脂的来源其实对瑞恩来说很清楚,毕竟大麦里的脂质少的可怜。而玉米,那可是能够用来生产食用色拉油的。瑞恩恨不得揪着头发问自己,怎么竟然会把这一点忘了呢。
不过至少找到了原因才可以对症下药。在粉碎后、糖化前,瑞恩又专门设计了一步,用扬场的办法把玉米胚芽从胚乳里分离掉。
这下才终于把整个过程走通。发酵的时候那恼人的脂肪泡沫总算消失了。酒精度从7一下跳到了12,只用了4天——这还是因为瑞恩的水加的太少了,酒精浓度提高开始抑制酵母菌的无氧代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