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脉诊竟然这么简单?(3/5)
见于左关脉较多,提示肝郁气滞,重点在肝郁,用中药重在把局部的郁结打开,比如香附、郁金等。
见于右脉亦较多,提示肝郁气滞,重点在气滞,全身气机不畅,用药重在调畅全身气机,比如柴胡、麸炒枳壳等。
见于右关脉,可以理解为‘肝脉(弦脉)在脾(右关)’,提示肝郁克脾,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并且大概率是情志失调导致的。”
孟超凡听完李介宾讲述这番话后,心中大受触动。他平日里给患者号脉时,虽然也能大致评估出脉象,但从未像李介宾这般将寸关尺如此细致地进行比较。这种深入剖析脉象的方法让他大开眼界,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新世界的大门。
他暗自庆幸自己参加了这场讲座,觉得今天真是不虚此行。
“紧脉,如‘牵绳转索’,是一个宽的紧张度,多对应寒证。
见于右关脉较多,提示脾胃寒气。
见于尺脉,提示腰凉宫寒。
见于尺脉再往下,提示下肢寒凉,老寒腿。
当然,这些都是经验之谈。”
说到这里,李介宾又强调说:“说了这么多‘见于A,提示B’的例子,不是为了让你遇见A的时候想到B,而是为了反推,遇到B的时候方知A原来是A。
遇到肝郁气滞的患者,记住他的脉象,原来这个是弦脉;
到畏寒肢冷的患者,记住他的脉象,原来这个是紧脉。
弦脉比紧脉多了些弹性,有想发泄、想冲开的力量(但是没能冲开,憋住了);
继续阅读
紧脉比弦脉多了些挛缩,有感觉很冷、想要缩成一团躲起来的感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